深港同行40年灣區書寫新傳奇
深圳特區用40年時間創造發展史上奇跡,珠海、廈門、汕頭三個特區發展道路不盡相同,卻承擔同樣歷史使命,充當中國改革開放“窗口”和“試驗場”。深圳快速發展,得益於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深圳自身定位學習香港、服務香港,香港是深圳的“領路人”,深圳是香港的舞臺延伸。在特區成立40年關鍵節點上,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更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大公報從改革開放、金融、科技以至港人生活就業等角度,梳理四十年來經濟特區和香港的發展歷程,回顧唇齒相依、互相成就的往事,展望攜手融合、再創輝煌的未來。
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40年來的改革開放史也是深港合作史。深港兩地唇齒相依,優勢互補,40年的深港“雙城記”高度體現兩地融合發展、互鑒與互惠。如今,深圳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先行示範區的兩大歷史機遇,伴隨兩地“軟硬”聯通逐步加快,作為灣區發展兩大引擎,深港兩地將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再續輝煌,攜手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及金融中心,成為亞太地區最耀眼的“雙子星”。\大公報記者 黃仰鵬、石華
1978年12月18日,深圳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與香港怡高實業公司正式簽訂合作辦廠協議,這是外商在中國內地簽訂的首份辦廠協議書,標志全國首家“三來一補”廠誕生。“三來一補”初期,由於沒有資金,深圳通過以物抵物的方式換取設備,擴大發展。曾任寶安縣經發局局長李丁財表示,“最早實施這辦法的是蓮塘石廠,我們有很多石頭,但沒有好的設備,當時香港填海需要大量石頭,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用石頭換設備,馬上達成了共識,這種方式成就了深圳早期工業發展。”
港式教育醫療在深受捧
1997年香港回歸后,深港兩地人流互動更加頻繁。隨著深圳高新技術、物流、金融等支柱產業興起,港商擴大在深投資同時,深港投資關係也由單向轉為雙向,產業合作由單一的垂直分工開始向混合分工轉變。隨著CEPA的簽署和2004年《深港兩地政府合作備忘錄》及相關協議簽署,深港合作早已由單一經濟領域,延伸到人才培養、教育醫療等多層面。
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正是深港醫療合作項目的典型代表,在港執業20年的香港眼科醫生林順潮來到深圳,創辦內地首家香港獨資眼科專科醫院,將港式醫療服務帶進深圳市場,成為在深開業、內地擴建、在港上市的成功範例。
赴深發展的還有香港高校,率先進行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近年發展迅速。據悉,港高校目前已在深設立77個科研機構,開展研發項目1706個,孵化企業203家,聯合培養近萬名人才。
借力基礎研究 支撐河套科創
“西有前海,東有河套。”深圳在東西兩翼建設的深港合作兩大戰略平臺,一個主打金融,一個主打科技,目前正如火如荼開發建設,這也是新時期下深圳務實推進深港合作的生動縮影。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外出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深圳,寄望前海“依讬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成為粵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臺”。
成立十年間,前海註冊港企達1.17萬家,註冊資本金超1.3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前海正謀劃形成新的一批制度創新,以保稅港轉型升級、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與港澳金融市場聯通、與港澳法律事務合作等為重點。
總面積約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區被譽為“香港歷來最大的科創平臺”,其中深圳園區把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較雄厚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較發達的優勢緊密聯結,有力支撐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推薦閱讀
-
國內傳統物流行業面臨的挑戰
2020-10-03 -
香港搬家到內地,中港搬家
2019-04-29 -
全球跨境空運面臨多重挑戰
2020-06-18 -
香港到羅湖搬家公司,中港運輸
2018-12-29 -
新能源物流車再獲政策利好
2020-04-04 -
香港搬家到梧州,香港至梧州搬屋
2018-11-08 -
復工企業盼物流早恢復
2020-02-17 -
香港搬家到臨汾,香港至臨汾托運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