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指明中國物流的去向
還記得去年馬云到會演講,稱要將再投千億,全力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加快“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讓物流降本增效,成為實體經濟的利潤增加擔當。業內人士曾把菜鳥比作阿里的下半身,跟上半身的商品流相協調。阿里持續增長的同時,中國快遞包裹也迅猛增長。過去一年,中國流轉包裹數超過500億個,比前年增加大概100億個,增量接近美國全年包裹流轉總量。但中國的物流成本仍舊居高。據統計,中國物流費用1.75萬億美元,占GDP的14.3%,美國物流費用1.49萬億美元,占GDP的7.7%。都說中國制造業的利潤比刀片還薄,貨物流通成本如果有效降低,可以讓制造企業更有錢可賺。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菜鳥網絡董事長張勇認為,要實現貨物流轉效率的最大化,物流必然和供應鏈管理高度結合在一起,“只有實現整個產業鏈不同企業間的全面聯動,數據打通,才能讓端到端的整體流轉效率變得更高。”“數字化再加速”是今年全球智慧物流峰會的主題,從數字化到數智化,物流的下一站去往何處?阿里引領的新零售浪潮里,菜鳥如何繼續做好“下半身”?
過去十年,中國快遞行業迎來了飛速發展,什么因素在驅動快遞的突飛猛進?張勇的這句話給出了答案:“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包裹,商業形態的演進影響著物流業態的變化。”換句話說,商流在驅動物流的發展。這與隱山資本合伙人董中浪的觀點一致,他認為做物流要碰貨為先,貨是物流業最佳組織化抓手,其訂單屬性切分了物流的各個細分行業。如果回顧物流的發展,也能發現物流與商流緊密相關。
中國零售最初是制造主導,物流的第一階段也是制造驅動,造就了現在一大堆第三方物流公司;然后是渠道驅動,尤其是1995-2010年,這個階段的零售是渠道為王,像國美、蘇寧渠道商驅動了零擔、倉儲物流的變革。對物流而言,碰貨的本質是對客戶需求的精確理解。傳統物流按照票重和服務,把整個物流產業切成豆腐塊。比如快遞公司、快運公司、承配公司、倉儲公司,可以說所有細分物流都是來源于貨對服務的要求。
到了“貨找人”的時代,推動物流發展有三大動力。
首先是電商。消費者造就了國內電商的繁榮,又相應帶動了快遞、倉儲、零擔的發展。針對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電商平臺孕育出不同細分物流,例如菜鳥平臺上承接淘寶天貓大盤的通達系龐大、普惠的物流網絡,丹鳥、京東的前置倉配模式,蘇寧、國美延伸出大件物流,菜鳥國際構建的跨境包裹網絡,如今拼多多也要開始做物流,也是借助通達快遞的社會化物流體系。
其次是移動互聯網引領的消費新場景。如O2O本地生活,外賣,社區零售等,餓了么和美團兩大本地生活平臺極大推動了即時物流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專送加眾包的模式。而隨著O2O電商的品類拓展,即時物流會逐漸細分,并進一步釋放規模效應。
推薦閱讀
-
美國制約中國物流沒有影響
2020-06-02 -
香港搬家到東莞,香港至東莞搬屋
2018-12-03 -
香港搬家到鄭州,香港搬屋到鄭州市
2022-04-15 -
海外倉成跨境搬家救命草
2020-03-16 -
中港跨境支付通于6月22日上線運行
2025-06-21 -
香港各界反省港鐵大故障
2018-10-18 -
香港9月進出口貨值取得兩位數增長
2021-10-27 -
香港到上海市搬家公司電話
2020-01-26